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优化调整,社会生活秩序逐步恢复,青少年体育训练也迎来了全面复苏的春天,在北京市多家击剑俱乐部内,沉寂许久的剑道再次回荡起金属交锋的清脆声响,孩子们身着白色击剑服,手持花剑、重剑或佩剑,在教练的指导下专注地练习步伐、突刺与格挡,在这股重返剑道的热潮中,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接受了专访,她多次强调:“我们的核心目标,是让孩子真正享受重回剑道的快乐,在运动中找回自信、友谊与成长的乐趣。”
回归:不仅仅是技术的恢复,更是身心的释放
长达数月的居家隔离与线上学习,对正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期的青少年而言,无论在身体机能还是心理状态上都造成了不小的影响,王钰副秘书长坦言:“那段时间,我们非常担心,击剑是一项对空间、设备和实战对抗要求很高的运动,长期的居家使得孩子们的体能、技术熟练度,甚至对剑道的感觉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滑坡,但更让我们揪心的是,一些孩子出现了情绪低落、社交意愿减弱的现象。”
正因如此,当训练馆重新开放时,王钰和协会的同仁们首先关注的并非如何快速提升队员们的比赛成绩,而是如何帮助他们平稳、快乐地回归。“我们给各俱乐部和教练员的建议是,初期阶段一定要‘去功利化’。”王钰解释道,“不要一上来就进行高强度、高负荷的补偿性训练,那很容易导致运动损伤,更会扼杀孩子们的兴趣,第一阶段,重点是‘玩起来’,通过游戏化的练习、趣味挑战赛、伙伴协作等方式,让他们重新熟悉剑道,感受汗水和竞技带来的纯粹愉悦。”

在位于朝阳区的一家击剑中心,记者看到了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热身环节不再是枯燥的跑圈,而是融入了“听信号冲刺”、“影子模仿”等互动游戏;技术练习中,教练会设置“刺中移动靶心”等挑战,成功者能赢得全队的掌声,一位名叫李明的10岁小队员兴奋地告诉记者:“终于又见到我的队友了!线上课虽然也能学动作,但远远没有和真人‘决斗’好玩,现在每次来训练都特别开心,感觉浑身都有使不完的劲。”王钰认为,这种发自内心的快乐和期待,是击剑运动能带给孩子们最宝贵的礼物之一。
价值:击剑运动在青少年成长中的多维塑造

王钰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广青少年击剑运动,她深信,击剑的育人价值远超过其竞技层面。“击剑被誉为‘格斗中的芭蕾’,它不仅能锻炼孩子的身体素质,如反应速度、协调性、柔韧性和力量,更能培养其内在的品格。”
她详细阐述了击剑对青少年成长的独特贡献:
展望:构建更健康、更普及的青少年击剑生态
随着“回归剑道”的热度持续升温,王钰和北京市击剑协会也正在规划更长远的未来,她们的目标是让更多孩子能够接触并爱上这项运动,享受它带来的快乐与成长。
“下一步,我们将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王钰介绍道,“继续推动击剑进校园活动,与更多中小学合作,开设击剑选修课、社团课,降低参与门槛,让击剑从‘小众’走向‘大众’,加强教练员队伍的培训,不仅要提升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更要强化其教育理念,懂得如何与孩子沟通,如何激发内在动力,保护他们的兴趣,我们会组织更多元化的赛事和活动,比如校级联赛、趣味挑战营、击剑文化交流等,为孩子们提供展示自我、交流学习的平台,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少数精英运动员的竞技金字塔尖。”
王钰特别强调,协会反对低龄阶段的过度专业化和过早的成绩导向。“在孩子的基础教育阶段,击剑首先应该是一种教育手段,是素质教育的绝佳载体,我们鼓励参与,享受过程,看重在过程中获得的品格淬炼和友谊收获,当孩子们真正享受其中时,好的成绩往往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采访结束时,剑馆里的训练正值高潮,小剑客们在场上来回移动,剑尖碰撞声、教练的指导声、孩子们的呐喊与笑声交织在一起,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看着这群重新在剑道上找到快乐与自信的孩子,王钰的眼中满是欣慰与期待,她相信,只要秉持“以孩子为本,快乐击剑”的初心,这项古老而优雅的运动必将在新一代青少年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陪伴他们击破成长路上的重重障碍,走向更加自信、明亮的未来。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